这个95后辅导员用“推普+”玩转思政育人

作者: 时间:2025-08-23 点击数:

【导语】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时代画卷中,武汉晴川学院95后辅导员王凯,以创新打造的‘推普+’实践育人模式为笔,带领学生用普通话搭建民族文化交融之桥,绘就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新图景。

一、从"语言推广"到"文化赋能":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

推普不是消除乡音,而是给予乡村拥抱世界的底气。” 2024年,王凯组建“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首创以“语言+”为核心的四维实践法,围绕语言调研、文旅融合、青少年教育、新媒体传播等多重板块将实践育人扎根田野。

这种扎根现实、多维联动的实践,不仅探索了普通话与民族文化的共生路径,更为民族地区注入了实实在在的“青春动能”。团队因此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团中央国家级“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团队,2024年获评全国“优秀团队”,2025年更晋级为国家级“重点团队”,让抽象的民族团结教育在实践中变得可触可感、深入人心。

二、从"单向传授"到"双向成长":思政教育的破圈实践

面对思政教育转型需求,王凯的“推普+”实践”在真实场景中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破圈”升级,构建起师生实践成长共同体:

主体共创:打破单向灌输,师生共同策划活动、设计课程、制作新媒体内容。思政教育成为师生携手探索、共解现实问题的旅程。

场域活化:将课堂搬到田野。在侗族鼓楼下教普通话、在土家族织锦坊讲文化传承、在田间地头聊乡村振兴。抽象的理论在鲜活的文化现场转化为学生深刻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认同。

技术赋能:拥抱新媒体,打造“云端推普”新阵地。运用短视频、直播、小程序让语言学习生动有趣、打破时空限制,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这种沉浸式、场景化的实践思政模式成效斐然: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家国情怀、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锻炼了综合能力;王凯老师也提升了项目设计、跨文化沟通与理论转化能力。

三、从"单一项目"到"育人体系":辅导员专业能力的创新表达

王凯老师将碎片化活动系统升级为可持续的育人工程,展现了新时代辅导员的专业实践育人能力:

课程化再造:突破活动临时性,开发《“推普+”社会实践与民族文化传承》实践课程。采用“理论认知-田野实践-成果创造”三阶教学模式,配套教案、案例集、学生作品集,将实践经验固化为可持续教学资源。

学术化深耕:引导实践走向研究,指导学生围绕“民族地区青少年语言态度”、“新媒体推普效果评估”等开展调研,形成报告3篇、论文2篇。建立“实践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成果反哺实践”的闭环,提升育人深度。

品牌化发展:打造“推普+”实践育人矩阵。至2025年,成功孵化并协同运作三大品牌团队:“熠艺声辉”推普实践团、“艺脉相承”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凤韵遗声”文化传承实践团。各团队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短视频播放量及直播覆盖影响50余万人次,形成强大规模效应与协同网络。

这套“价值引领-能力锻造-实践锤炼”的闭环育人体系成效卓著:不仅体现为团队荣获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优秀团队、重点团队等亮眼成绩,更在于成功将实践经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精神坐标,培养出“专业素养硬、家国情怀深”的复合型人才,彰显了实践育人的强大生命力。

【结语】王凯的“推普+”实践育人探索,以乡土为课堂,以语言为媒介,以行动为教案,成功打通了专业学习、价值塑造与社会服务的壁垒。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辅导员如何从管理者转型为育人生态的设计师,更证明了立德树人的生命力,源于扎根大地的深度实践与回应时代的创新担当。“当语言成为心灵的桥梁,教育便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这句感悟,正是他育人实践最生动的注脚。他的探索证明:育人之路,不在远方,就在脚下这片需要耕耘也孕育希望的土地;育人真谛,在于将时代命题融入青春奋斗的创新实践。这位95后辅导员的故事,为高校深化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可借鉴的“晴川样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 鄂ICP备100049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