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日志(二)

作者:设记时光 时间:2021-07-23 点击数: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周恩来


7月10日,实践考察第二天,我院团队前往林州红旗渠实践参观。

林县,一个从明朝就缺水的地方,干旱一直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问题,历史上甚至多次出现过“人相食”的惨景,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过。为了解决没有水的问题,林县人历史上修建了众多水利设施,但都没能从根源上解决缺水的问题。

直到1960年3月,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经过十年奋战,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同年7月工程全面竣工。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

图片


现在的红旗渠已经被林州人开发成了景区,让这个世界第八奇迹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来的路上,远远就能够看到一条灰色带状物盘绕在太行山腰间,走近了,才发现那就是红旗渠,在攀爬了近1000多个精修的阶梯之时,藏身于山腰的红旗渠露出面貌,站在红旗渠身腰之上时,在来之前自己所看过的那些影像资料仿佛像活了一样。七万林县人,十年如一日,一锤一钎造就了这生命之渠。在来之前大家还不这么觉得,但是看着脚下渠底宽6.5米,渠墙高4.3米,渠墙宽1.5米,且望不到尽头的长期长渠之时,顿感震撼。

是什么样的精神能够让一个县城的所有人人人都像愚公一样坚持十年来“移山”?

大家带着这个疑问前行

图片


景区的路是经过修复与重新设计为方便游客而建设的,好走了很多,但是看着渠墙的另一边是沿着危险的山腰盘旋而上,很难想像他们在几乎没有机械化设备的帮助下建设出这样的水利工程,或者,由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石块所垒成和的渠墙告诉了我部分答案,渠墙每隔一部分会有一个村或者一个村小组的责任牌,告示着大家这是谁的责任地,据说当时人们分工来进行,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三班人马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男女老少皆上阵。

图片

图片

在建渠过的过程中,有不少工程需要穿山而过,其中最有名的是青年洞,它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突击队完成,因而得此名。


图片

图片


下午团队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从馆中我们了解到了更多与红旗渠建设始末相关的故事。

图片

正如纪念馆里写的,炮声隆隆浓烟起,悬崖绝壁壮士忙,一双大手改山河,太行顶峰人造江,那时候的林州人民切实体现了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历史脉搏。是上一辈人的努力付出,才换来红旗渠如今的幸福生活,因此周总理把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并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同时位列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红旗渠景区的时候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景区工作人员申部长,她在景区工作已经有十年时间,已经不记得向多少人讲述过关于红旗渠的故事了。于她自己而言,她的曾祖父还有爷爷奶奶都参加过红旗渠的建设,父亲那时候还小,没有直接参与到修渠建设,但是每天放学后都要带一块石头援助建设。

图片

而她自己作为渠三代,没有参与过修渠,但是从小耳濡目染关于红旗渠的人与事儿,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向游客宣传红旗渠,讲好红旗渠的故事,告诉世人,林州人民在为了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奇迹,这奇迹背后正是修渠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修渠的人走了,但是他们的后人还在,修渠人的故事还在传诵,甚至被发扬,尤其是在我们建设社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这样的历史故事更应该被牢记,这样的精神更应被发扬光大。


总结

回到住处,大家分享着一天的感受,每个人都表达着不同的所见所闻,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在大家了实地了解了与红旗渠有关的人与事之后,即使生活在幸福今天的我们,能够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因为他们是无数前人像修建红旗渠一样用“一锤一钎”敲打出来的,体会到这幸福来之不易,我辈更应努力,不负历史,不负祖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华科技产业园玉屏大道9号 邮编:430204 鄂ICP备10004916号